但失败无法杜绝。一次,一位长期留置胃管的患者下单要求护士上门更换胃管,但在上门前的电话评估中,他隐瞒了自己此前下胃管失败的经历。上门操作失败了,护士联系医院进行再次评估后,建议患者打120去医院处理。
反而是在第三方平台渗透率偏低的地区,中小城市的普通医院纷纷下场自建平台。患者若有需要,通过医院的服务热线,甚至科室的值班电话,即可由科室护士长安排上门。但这些分割的单体,规模始终有限。
事实上,医院几乎无法通过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获得经济上的收益。为保证院内工作的正常运转,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全靠护士在休息时间内开展。为了激励护士,医院的抽成一般不超过3成,还有部分医院分文不取。
多位行业人士表示,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是强需求催生出的市场,供需不平衡才是产业当前的最大痛点。
扩大护理站布局、扩充全职护士队伍这条路似乎也走不通。前济诺医疗集团CMO兼联合创始人、群脉信息科技副总胡永荣向“八点健闻”分析,线下实体的扩大,意味着相应的基础设施、医疗执照申请和验证、人员等各项成本都会成倍增加,投入与产出间的性价比极低。
“医生越资深越值钱,患者争着抢着想挂专家号,但护士年纪大了,身体支撑不了值夜班,就会调去管理岗或者门诊,不再是临床一线工作人员,职业获得感会少很多,”王旭有点感慨,“但‘互联网+护理服务'开展后就不一样了,越是资深的护士,越有很多患者下单时指定由你上门护理,会很自豪。”
从地域来看,广东、海南等省市先行一步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机构已试点“一类保障,二类管理”改革,在调动“互联网+护理”的积极性方面给予了空间。从全国范围来看,此项改革尚属于少数。
对有些人来说,去医院就诊是件相当不易的事。
毫无疑问,需要护士上门的患者广泛存在,且十分迫切。多位受访护士表示,在政策出台之前,自己或身边的护士都有私下前往患者家进行医疗服务的经历。大部分出于熟人或亲戚之间的情分,也有一部分有偿服务——患者或家属在住院期间和护士产生了信任,进行了约定。
“我们也在各个场合呼吁过,国家明确鼓励用‘互联网+护理'来解决老龄化难题,但现在又同时面临财政负担的压力,所以希望激励政策上能有所松绑。”
“看上去很理想,但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下,医院出于控费压力,是否还有动力持续推进全病程管理尚待观察。”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傅虹桥提出了疑问。
早上8点呼叫120救护车,10点左右到达医院,11点之前几乎能处理完毕,但16点都未必能到家——紧急性决定了120派车的先后顺序,从医院离开通常被默认为最不紧急,所以排在最后——但120救护车是这些人唯一的选择,他们卧床不起、失能、需要吸氧……无法打车出行。
她表示,医院更多的收获是无形的价值,先后近100家医院来此考察学习,“我们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和口碑特别好,还吸引了患者慕名而来”。
“所以,护士上门能解决的问题,患者或家属会特别感谢。有个护士结束上门护理服务后,患者老伴拉着她的手把她送到公交车站,还硬塞给她一个苹果。”北大首钢医院护理部主任左晓霞说,“这种发自内心的感谢,会让人觉得幸福。”
另一类则是高龄失能老人。根据北大首钢医院护理部统计的数据,接受该类服务的患者中,年龄超过70岁的约占56%,大于60岁小于70岁的约占15%。其余为因病行动不便的中青年人群,和占比约16%的骨肿瘤儿童患者。
北大首钢医院的数据可以作为佐证。该院的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因疫情时常断续——2019年共运行了6个月接了238单,2021年运行5个月接了372单,2022年至今运行5个月接了264单——订单量整体呈上升趋势。
更为匹配的地方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配合家庭医生制度。这里的护士更清楚居民的上门需求,但“堵点”是部分社区护士护理能力有待提升,及护士在该项服务中无法获得合理薪酬。
2021年1月1日起,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全面放开,但各地并未迎来想象中的井喷式发展。与旺盛的需求量对应的,是始终低迷的供给量——新冠疫情影响、“护士荒”以及医保控费下的运营难题,大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始终参与寥寥。
对于开通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,大型公立医院们都抱着审慎的态度。从意动到行动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前后投入了一年半时间。
文章来源:《护士进修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hushijinxiu.cn/zonghexinwen/2022/1009/633.html
护士进修杂志投稿 | 护士进修杂志编辑部| 护士进修杂志版面费 | 护士进修杂志论文发表 | 护士进修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护士进修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